外篇·天運
“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 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 jiān ]而不得已乎?意者其運轉(zhuǎn)而不能自止邪?云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無事*樂而勸是? 風(fēng)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仿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巫咸袑[ shào ]曰:“來,吾語女。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兇。九洛之事,治成德備,臨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譯文:
“天在自然運轉(zhuǎn)嗎?地在靜止嗎?日月交替出沒是在爭奪居所嗎?是誰在維系這些現(xiàn)象呢?誰在維系統(tǒng)帶這些現(xiàn)象呢?是誰閑瑕無事推動運行而形成這些現(xiàn)象呢?揣測它們有什么主宰的機關(guān)而出于不得已呢?還是揣測它們運轉(zhuǎn)而不能自己停下來呢?烏云是雨水蒸騰而成呢?還是雨水是烏云降落而成呢?是誰在行云布雨?是誰閑居無事貪求歡樂而促成了這種現(xiàn)象?風(fēng)起于北方,一會兒西一會兒東,在天空中來回游動,是誰吐氣或吸氣造成了云彩的飄動?還是誰閑居無事煽動而造成這樣的現(xiàn)象?我斗膽地請教是些什么緣故?”巫咸祒說:“來!我告訴你。大自然本身就存在六合和五行,帝王順應(yīng)它便能治理好國家,違背它就會招來災(zāi)禍。順應(yīng)九州聚居之人的各種事務(wù),致使天下治理而道德完備,光輝照臨人間,天下人擁戴,這就叫做‘上皇’。”
外篇·刻意
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zhì)也。故曰: 圣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zhǔn)?。感而后?yīng), 迫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zāi),無物累 ,無人非,無鬼責(zé)。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樂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過也; 好惡者,德之失也。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 無所于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yǎng)神之道也。
譯文:
所以說,恬淡、寂漠、虛空、無為,這是天地賴以均衡的基準(zhǔn),而且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所以說,圣人總是停留在這一境域里,停留在這一境域也就平坦而無難了。安穩(wěn)恬淡,那么憂患不能進入內(nèi)心,邪氣不能侵襲機體,因而他們的德行完整而內(nèi)心世界不受虧損。所以說,圣人生于世間順應(yīng)自然而運行,他們死離人世又像萬物一樣變化而去;平靜時跟陰氣一樣寧寂,運動時又跟陽氣一道波動。不做幸福的先導(dǎo),也不為禍患的起始,外有所感而后內(nèi)有所應(yīng),有所逼迫而后有所行動,不得已而后興起。拋卻智巧與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規(guī)。因而沒有自然的災(zāi)害,沒有外物的牽累,沒有旁人的非議,沒有鬼神的責(zé)難。他們生于世間猶如在水面飄浮,他們死離人世就像疲勞后的休息。他們不思考,也不謀劃。光亮但不刺眼,信實卻不期求。他們睡覺不做夢,他們醒來無憂患,他們心神純凈精粹,他們魂靈從不疲憊。虛空而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所以說,悲哀和歡樂乃是背離德行的邪妄,喜悅和憤怒乃是違反大道的罪過,喜好和憎惡乃是忘卻真性的過失。因此內(nèi)心不憂不樂,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專一而沒有變化,是寂靜的最高境界;不與任何外物相抵觸,是虛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與任何事物相違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所以說,形體勞累而不休息那么就會疲乏不堪,精力使用過度而不止歇那么就會元氣勞損,元氣勞損就會精力枯竭。水的本性,不混雜就會清澈,不攪動就會平靜,閉塞不流動也就不會純清,這是自然本質(zhì)的現(xiàn)象。所以說,純粹不混雜,寧靜純一不變不動。按自然規(guī)律來行動,這就是頤養(yǎng)心神的道理了。
外篇·繕性
繕性于俗,學(xué)以求復(fù)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yǎng)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yǎng)恬。知與恬交相養(yǎng),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譯文:
在世俗的流習(xí)范圍內(nèi)修治性情,靠仁義禮智的儒俗學(xué)說來期求復(fù)歸原始的真性;內(nèi)心欲念早已被習(xí)俗所擾亂,還一心希望能達到明徹與通達;這就叫做蔽塞愚昧的人。
古時候研究道術(shù)的人,總是以恬淡頤養(yǎng)智慧;心智生成卻不用智巧行事,可稱它為以心智調(diào)養(yǎng)恬靜。心智和恬靜互相頤養(yǎng),因而諧和順應(yīng)之情從本性中表露而出。德,就是和諧;道,就是順應(yīng)。德無所不容,就是仁;道無所不順,就是義。義理彰明因而物類相親,就叫做忠;心中純厚樸實而且返歸本真,就叫做樂;誠信著顯、容儀得體而且合于一定禮儀的節(jié)度和表征,就叫做禮。禮樂偏執(zhí)一方而又多方有失,那么天下定然大亂了。各人自我端正而且斂藏自己的德行,德行也就不會冒犯他人,德行冒犯他人那么萬物必將失卻自己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