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qū)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yuǎn),事在易而求之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太公辟紂,居?xùn)|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nèi),必為政于天下矣。”
譯文
孟子說:“夏桀、商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百姓的擁護(hù);他們之所以失去百姓,是因為失去了民心。取得天下是有一定的道路的,有了百姓的擁護(hù),就能得到天下;得到百姓也是有一定方法的,得到百姓的心,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hù)。得到百姓的心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百姓所想要的就要給他們,就為他們聚集起來,百姓所厭惡的就不要強加給他們,不過如此罷了。
百姓歸向于仁愛,就像水向低處流,野獸喜歡跑在曠野一樣。所以,替深淵把魚驅(qū)趕來的,是水獺;替森林把鳥兒驅(qū)趕來的,是鷂、鷹;替湯王和武王把百姓驅(qū)趕來的,是夏桀和商紂王?,F(xiàn)今天下若有施行愛民政策的國君,那么諸侯們就會甘愿為他所驅(qū)使。即使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而當(dāng)前一些希望統(tǒng)一天下的人,就好像生了七年的病企圖用三年的陳艾來醫(yī)治一樣。假如不積蓄民心,一輩子也得不到天下。如果不立志于仁愛,就會一輩子憂患受辱,以至陷入死亡的境地。《詩經(jīng)》上說:‘這樣的人怎么能有好結(jié)局呢,(最后)一定是相繼沉船落水啊!’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孟子說:“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可以和他談什么;自己放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什么作為。所言談的不是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最佳行為方式,就叫做自己損害自己;自身不能辨別仁愛和使用最佳行為方式,就叫做自己放棄自己。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guān)系,是人們所安于順應(yīng)的;最佳行為方式,是人們所必須走的正路?;膹U安于順應(yīng)而不辨別,舍棄正路而不走,真是可悲啊。”
孟子說:“道路就在近處而偏要向遠(yuǎn)處去尋求,事情本來很簡單偏要向難處下手。只要每個人都愛自己的雙親,敬重自己的長輩,天下就能夠太平了。”
孟子說:“職位低下而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就不能治理好百姓。要獲得上級的信任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也就不能獲得上級的信任。取信于朋友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侍奉父母而不能博得父母的歡心,也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博得父母的歡心也有一定的道路,如果反躬自問而不誠心誠意,就得不到父母的歡心。要想誠心誠意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不能做到真心誠意。因此,所謂的真心誠意,是天的道路;追求真心誠意,是做人的法則。有了至誠的心意而沒有感動別人,是沒有的。不真心誠意,要感動別人也是不可能。”
孟子說:“伯夷躲避商紂王,住到北海邊上,聽說周文王所作所為很興盛,便說:‘為何不去歸服他呢?我聽說文王善于供養(yǎng)老人。’姜太公躲避商紂王,住到了北海邊上,聽說周文王所作所為很興盛,便說:‘為何不去歸服他呢?我聽說文王善于供養(yǎng)老人。’這兩個老人,是天下聲望很高的老人,他們歸服周文王,就等于是天下的父老都?xì)w向周文王了。天下的父老都?xì)w向周文王,他們的子女還能往哪里去呢?諸侯們中如有施行周文王的愛民政策的,在七年之內(nèi),就能施行其愛民政策于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