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流,年華虛度,令李白多煩憂;雖有出眾的才華和遠大的抱負,但命途多舛,懷才不遇,功業(yè)無成,美好的理想與現實發(fā)生沖突,卻又無法發(fā)泄。此時李白身臨謝胱任過職的宣州,又耷臨謝朓樓餞別李云,酒酣耳熱之際,想到自己的際遇,不禁寫下這首翻騰著詩人心底憂愁與悲憤的杰作。
開首二句,直抒胸臆,將心中煩悶一吐為快。三、四句突作轉折,從苦悶轉到爽朗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日雁歸圖。一“送”,一“酣”,點出了“餞別”的主題。“蓬萊”四句,既贊美對方文章如蓬萊宮般幽藏,又剛健遒勁,有建安風骨,同時又自比謝朧,表達了對高潔理想的追求。末四句抒寫感慨,理想與現實的錯位,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尋求寄托。
全詩構思縝密,起落無端,斷續(xù)無跡,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強烈的精神苦悶和狂放不羈、追求自由及解脫的情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句更成為千百年來描摹愁緒的名言。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fā)展,在這首詩里被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了。詩一開頭就平地突起波瀾,揭示出郁積已久的強烈精神苦悶;緊接著卻完全撇開“煩憂”,放眼萬里秋空,從“酣高樓”的豪興到“攬明月”的壯舉,扶搖直上九霄,然后卻又迅即從九霄跌入苦悶的深淵。直起直落,大開大合,沒有任何承轉過渡的痕跡。這種起落無端、斷續(xù)無跡的結構,最適宜于表現詩人因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而產生的急遽變化的感情。
想想現在的自己,有時候覺得自己的理想很多,有時候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這么多年來貪圖安逸,從沒有下定決心為曾經的理想徹徹底底的奮斗過一次,每次都是三分鐘的熱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在現實面前,我們的理想總是顯得很渺小,不知不覺已經三十歲的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轉變我的心態(tài),無論遭遇什么困難,我都不能拋棄我的理想,不能放棄對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