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出山
曾國藩再度出山之后,一開始仍處于困難當中。因為皇帝仍然不想給他督撫之權,只是拿他救急。
但不久后,就發(fā)生了三河慘敗,安徽全省陷入危局。
天京內訌,石達開出走之后,洪秀全放手起用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輕將領。李秀成、陳玉成為了解天京之圍,施圍魏救趙之計,攻下了廬州,破了江北大營。
咸豐皇帝再次瞎指揮,命令進攻其他城市的湘軍名將李續(xù)賓奪回廬州。
連續(xù)作戰(zhàn)的李續(xù)賓部孤軍深入,在三河被圍攻全殲,湘軍元氣大傷。
在胡林翼的多次努力運作下,皇帝同意曾國藩留下來與胡林翼合軍一處,修復湘軍戰(zhàn)斗力,共謀恢復安徽。
曾胡二人收復安徽的重點是安慶。
安慶是長江邊上的重鎮(zhèn),決定著長江上的航運安全。南京之所以能一直保障安全和糧餉供給,就是因為太平軍掌握了安慶。
所以湘軍第一步便拿下太湖,掃清了進軍安慶的門戶。
湘軍攻城,最主要的辦法就是挖溝。用一道一道的壕溝把一座城市活活困住,等著里邊的人被活活困死餓死。
因此湘軍一到安慶城下,馬上著手,圍著安慶城挖了兩道足足七十里長的長壕,又沿壕修起兩道長墻,把安慶牢牢圍了起來。
為什么采取這種笨拙的方式攻城呢?這也是基于曾國藩“以靜制動、反客為主”的戰(zhàn)略思想。
結硬寨、打呆仗
湘軍的作戰(zhàn)原則也非常能體現(xiàn)曾國藩的性格特點,那就是“以靜制動”、“自固為本”
太平軍在與清軍的作戰(zhàn)中,善于運用靈活機動的游擊戰(zhàn)術,總是能夠避實擊虛,審勢度力,靈變應敵,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太平軍在作戰(zhàn)時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裹脅大量民眾為兵源,造成漫山遍野、聲勢浩大的樣子,使敵人震眩失措。
打仗的時候,太平軍經常把大量流民驅上前線以壯聲勢,剛剛和他們交手的人,很容易被他們的陣勢嚇倒。
曾國藩以什么戰(zhàn)法對付太平軍呢?笨人曾國藩的戰(zhàn)術方法就是六個字,叫作“結硬寨、打呆仗”,或者叫“打死仗”。
這種打仗風格,用一個字總結,就是“笨”。
湘軍行軍打仗,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最重視扎營,在扎營上花的時間和精力特別多。湘軍行軍,是半天行軍,半天扎營。
每天扎下營盤之后,不管軍隊多么勞累,都必須首先環(huán)繞營地挖出兩道深溝,沿著溝再筑起兩道高墻,把自己保護起來。這叫“結硬寨”。
修好之后,晚上再把軍隊分為三班,兩班睡覺,一班輪流站崗。這叫“站墻子”。
曾國藩一生做事,都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扎實,做得牢靠。這種作戰(zhàn)方式,也是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和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
因此曾國藩打仗的第一秘訣是“穩(wěn)”,先立于不敗之地。
因為軍事不比別的事情,不容許你犯錯誤,一犯錯誤,可能生命就沒了,沒有改正的機會。所以他才要扎硬寨,保證軍隊先生存下來。
曾國藩一生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wěn)扎穩(wěn)打。他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
每次打仗,他都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zhàn)斗的部署、后勤供應、出現(xiàn)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直到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
在具體作戰(zhàn)原則上,曾國藩的戰(zhàn)略思想是“以靜制動、反客為主”。不主動出擊,總是誘使敵人先來攻他,后發(fā)制人。
曾國藩反復強調,湘軍打仗,不能浪戰(zhàn),先不要急于進攻,而是先站穩(wěn)腳步,等著敵人露出破綻,再出手。
正是因為這種“主客”的思維,湘軍采取了“挖溝法”圍城。而圍城的艱巨任務,則交給了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
命運之戰(zhàn)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天下形勢突變。江南大營中了太平軍的計,被太平軍攻破,主帥何春逃跑。
從表面上看,江南大營的失敗是偶然中了圍魏救趙之計的原因,實際上,則是咸豐皇帝的錯誤戰(zhàn)略原則導致的。
在咸豐“先拔本根”的原則指導下,何春等人輕敵貪功,戰(zhàn)略目光短淺,專注南京一隅,輕視上游。
江南大營的失敗,標志著咸豐皇帝戰(zhàn)略思想的徹底失敗,也標志著清代舊軍事體制的徹底失敗瓦解。
事實證明,要消滅太平天國,只能按曾國藩說的“先剪枝葉,再拔本根”,從上到下一步步來。
江南大營的徹底崩潰,讓反曾國藩集團土崩瓦解。在地方上,清軍將帥何春自殺,兩江總督何桂清從常州棄城逃走。
在肅順的推薦下,咸豐皇帝雖然不情愿,還是下令賞曾國藩加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但咸豐皇帝的附加條件是曾國藩撤安慶之圍,全力救援江南。
曾國藩接過了兩江總督的官帽,卻堅決反對咸豐皇帝的附加條件,拒絕撤圍安慶。
曾國藩始終具有強烈的全局觀念,湘軍雖然在局部的戰(zhàn)斗中會吃敗仗,但在戰(zhàn)略態(tài)勢上卻總是處于有利位置。
而太平天國盡管在局部的戰(zhàn)役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整個戰(zhàn)略態(tài)勢卻越來越不利。這是湘軍最終能夠將太平天國鎮(zhèn)壓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制定了正確的戰(zhàn)略決策,還要有排除各種干擾,將這種戰(zhàn)略決策執(zhí)行到底的決心和定力。
他專門給咸豐上奏,再次陳說自古平江南之賊,必須占據上游建瓴而下的道理。
除了頂住咸豐皇帝要求撤安慶圍之外,曾國藩還頂住了胡林翼要求分兵增援湖北的壓力。曾國藩排除了一切干擾,鐵下心來一定要拿下安慶。
咸豐十一年八月初一日,湘軍挖成了一道通到安慶城下的地道,終于攻破安慶。
收復安慶是湘軍與太平天國戰(zhàn)爭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之后,天京西線屏障遂失,太平軍對清軍轉入防御階段,平定太平天國就已經沒有太大懸念了。
出任兩江總督,又手握湘軍軍權,曾國藩毫無疑問地成了當時大清帝國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他終于可以從容展布了。
安慶收復后不久,咸豐皇帝去世,慈禧太后和奕?發(fā)動政變,清除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曾國藩的權位在政變后不但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反而還進一步提升。
曾國藩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統(tǒng)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并掌管浙江全省軍務。一個總督管轄四省,在清朝都是前所未見之事。
在奕和慈禧的聯(lián)合主政下,曾國藩得到了堅定的支持,進入了一生中難得的順境。
何桂清集團被徹底拔除,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巡撫全部成了曾國藩的嫡系。而朝廷為了讓湘軍盡快建功,對曾國藩幾乎是言聽計從。
有了這樣好的政治大環(huán)境,曾國藩在拿下安慶后制訂了三路大進軍的計劃,大舉開始了對太平天國的全面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