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本章是接著養(yǎng)浩然之氣而講的個人的修養(yǎng)問題,仍是對行為方式的討論。孟子的學生陳代勸說孟子委屈自己去見諸侯,即使不能成就王道,也可以富國強兵而稱霸于世。
陳代為孟子所出的是一個以屈求伸的主意。“枉尺而直尋”,先彎曲自己,哪怕顯得只有一尺長,有朝一日實現(xiàn)抱負,伸展開來,就可以有八尺長了。
而孟子則認為,“枉尺而直尋”乃是就求利而言的,如果有利益,不論是屈曲一尺而伸展八尺,還是屈曲八尺而伸展一尺,那只是某些人的價值取向,因此他舉了虞人寧死不受齊景公非禮之招以及王良羞與奚駕車的例子來說明,每個人的人生價值取向都是不一樣的,做人就應該懂得,有志之士不會忘記自己身處溝壑的處境,有勇之士不會忘記拋頭顱灑熱血的道理。
陳代所說的,其實正是蘇秦、張儀等縱橫家的做法。先順著諸侯們的味口來,然后再慢慢實施自己的思想主張。說穿了,有一點機會主義的味道。所以,孟子堅決不同意,而以“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的方正剛直為行為主張.
同時以齊景公時的獵場管理員和趙簡子時的優(yōu)秀駕駛員王良為范例,說明了君子在立身出處上不能茍且,不能搞機會主義的道理。最后指出,機會主義的路其實也是走不通的,因為,“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把自己弄得彎曲起來,扭曲了人格,怎么還可能去讓別人正直呢?這就又回到他的前輩孔子的說法去了:“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自己不能夠正直,怎么可能去讓別人正直呢?
當然,幫助別人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那是每個做教師、每個做父母的人的責任,做教師的人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屈曲自己的人生道路去幫助去矯正學生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只有做父母的和某些做戀人的,愿意屈曲自己的人生道路去幫助去矯正親人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就是說,犧牲自己而警醒親人“浪子回頭”。但是,這樣的父母和戀人的做法是否成功?還值得商榷。所以,在我們每個人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時,一定要考慮這兩個問題,從而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
如果說,彎曲自己的人生道路去順從別人的人生道路,那是為什么呢?無非是求利罷了;那么,求得眼前的一點利益而放棄了自己未來的大利益,孰是孰非呢?何況,屈曲自己人生道路的人,是不能矯正別人的人生道路的。
孟子的這種人生觀、價值觀確實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深思,一是屈曲八尺而伸展一尺,只追求眼前利益是否值得?二是屈曲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去矯正別人的人生道路,是否可能?
內(nèi)容大同小異,沒有多大區(qū)別。只不過孟子的出發(fā)點是反對投機取巧的機會主義。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孔、孟都很倡導通權(quán)達變的思想,但在立身處世的出處方面,卻是非常認真而不可茍且的。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原則問題。
或許正是因為堅持這個原則而影響了他們的學說為當世所用,使他們在世的時候沒有能夠“大行其道”。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許正因為他們堅持了這個原則,才使他們的學說在身后流傳下下去,歷千年而不衰,使他們本身也成為圣人、亞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