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真正念義,又是什么呢?要真正讀懂老子的這句話,我們不能單看《道德經(jīng)》的這一章,而應(yīng)該聯(lián)系上下文一起來理解。
我們先看《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為足,恒足矣。”再看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yuǎn),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然后看第四十八章:“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恒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六章,講的是可欲、不知足、欲得都屬于無道,無道就是不好,有道才能得到好處?!兜赖陆?jīng)》第四十八章,講的是學(xué)了道,才能達(dá)到無為而無不為。如果,我們把這三章意思連貫起來,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老子這三個章節(jié)的思路:做人必須要有道——見天道——有了道才能無不為。所以《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的重點,無疑就是“見天道!”再從《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的語法結(jié)構(gòu)來看,“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是兩個并列的句子,而并列的句子中往往后面一句才是重點,所以可以肯定,老子第四十七章的重點就是“見天道”!
那么,天道又是什么呢?這即是道家文化的關(guān)鍵點,也是整部《道德經(jīng)》的核心所在。《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根據(jù)最為古老的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甲乙本,去除了“周行而不殆”一句,其他意思則與西漢竹書及各傳世本完全一致。
《道德經(jīng)》告訴我們,在天地萬物產(chǎn)生之前,就已經(jīng)有一個東西先存在了,這個東西是先天地生的,這個東西生了宇宙天地,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天地萬物,都是這個東西所生的,而且這個東西不是單一的,而是混合而成的,或者說是混元的,所以才能生出各種各樣的萬事萬物,這個東西的形體是虛無飄渺的,他獨自存在于天地萬物之外而不會改變,這個東西就是天地萬物之母,我們不知道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就給他取個名字叫作道,又因為這個道的形狀和作用都非常大,所以再勉強給他取個名字叫作大。
由此可見,道是存在于天地之前的,是先天的!道自身的形體是虛無飄渺無形無狀的,道對天地萬物的作用是能生萬物生生不息的。因此,我們就能夠從萬事萬物的生生不息中,領(lǐng)悟到道的存在。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人物,就是看到了草木樹林,在經(jīng)過了日月運行四季變換之后,都會有所生長;也看到了一棵樹,只要有合適的土壤、陽光、水份就會長大,既不是有人去拉大,也不是有人去吹大,而是樹木自己就會長大。
這就說明在萬事萬物的背后,還有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這股生生不息的力量就是道的作用,又由于這股生生不息的力量是隱藏在萬事萬物的背后的,是無形無狀的,所以說道的形體是虛無飄渺又無形無狀的。尤其重要的是,宇宙天地萬事萬物都是道所生的,所以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先天的。
老子之所以能夠?qū)μ斓烙羞@樣的領(lǐng)悟和理解,并不是老子出門走了多遠(yuǎn),也不是老子窺了多少窗牖,而是通過對天地萬物種種變化的歸納總結(jié),通過對種種現(xiàn)象規(guī)律的一層又一層的抽象綜合,最終領(lǐng)悟到了這個先于宇宙天地而存在的道。
《老子》說的“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就是指不需要推開窗戶,也不需要走出多遠(yuǎn),而是完全可以坐在家中,運用歸納總結(jié)抽象綜合的思維模式,通過對天地萬物的歸納總結(jié),從而抽象出在天地萬物的背后,還有一個先天的道。
當(dāng)然,所謂的知天下,是指萬事萬物的總體變化發(fā)展?fàn)顩r,而不是對各類事物的細(xì)節(jié)都有了解,因為像老子這樣的道家人物,在日常的生活中,肯定會對日月運行四季變換等情況,有著相當(dāng)?shù)挠^察和了解,然后對這些現(xiàn)象進行歸納總結(jié),再在歸納總結(jié)的基礎(chǔ)上進行抽象邏輯推理,才能領(lǐng)悟到道的存在。綜上所述,要領(lǐng)悟天道,并不需要什么神通,也不需要太多太深的學(xué)問知識,任何人只要有著對宇宙天地及萬事事物的常規(guī)了解,能夠運用歸納總結(jié)抽象綜合的思維模式,就可以領(lǐng)悟到這個虛無縹緲的天道了。